求助!!!关于中国文化的月亮情结。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06:59:52
傅道彬的《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中,有关于月亮的篇目有哪写?
最好能给全文或者其中一部分,可以吗?
或者帮我找到一些论述中国文学中喜欢用月亮来抒发情感的原因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谢谢了,请达人帮忙!

①傅道彬《晚唐钟声》,看到这样一段话: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②“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从两段《道德经》的引文中,可以隐约得感觉到老子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是那个被历史遗忘的原始时代。
  在从《史记》和朱熹注的序言中,可以知道老子曾是周朝的史官,对前朝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的哲学观点也是从历史中得来的(朱熹的看法)。因此,老子可能对距他不是太远的母系社会有大概的了解,并影响到他的哲学观。
  ③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