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加工厂的企业类型为“三来一补”,请问“三来一补”用英文如何表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4:40:37

three come on repair

  1980年,深圳开始出现国内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三来一补”是4种利用外资形式的总称: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来一补”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出现,曾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20年过去了,“三来一补”企业现在怎么样?
  产业调整促使“三来一补”进行调整
  毫无疑问,“三来一补”企业在国内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深圳,“三来一补”最早的发源地。从南头半岛到华强北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加工业开始从市区全线撤退。不过,深圳郊区人自信地告诉记者: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深圳郊区还会存在相当一段时间。
  他们的理由是:
  ———深圳郊区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比深圳经济特区要慢得多,而且差距还在拉大。深圳郊区长时间内还只会保持低素质的劳动力供应。从深圳郊区整体看,还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土地。
  ———深圳经济特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时间不长,新的产业刚刚形成规模,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都还未覆盖。大规模的面向郊区扩张还需要长时间。
  ———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形成,要经历很长时间。而形成以后,也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发展的惯性。因为形成一个产业生存所需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并非一朝一夕而就。最近几年,深圳郊区各镇每年引进的外商与撤走的外商从数量上大体平衡,1998年龙岗、宝安两区18个镇共引进外资企业850多家左右(其中“三来一补”企业660家),而1998年这18个镇撤走的外资企业大约也在800—900家。
  多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三来一补”企业早就从深圳飞向珠三角,飞向全国。据悉,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办起了“三来一补”企业,多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日益上升,一些外商开始将投资转移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沿海其它地区和内地,以继续获得较高的利润。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三来一补”企业已过了所得税优惠期,加上劳动力成本提高,其它费用增加,因此进一步引进外资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珠三角(包括深圳)在经济起飞后,开始了新的产业调整,把目光重点瞄准了高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