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是在那个朝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5 05:55:28

明初,政府推行纸钞,禁止民间私易金银。这种禁用金银的政策直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方显松动,随即“朝野卒用银,其小者用钱。。。。。。钞壅不行”(1),到了弘治时期(1488――1505年),政府钱钞皆折银计算,纸币已经名存实亡。这一时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在一些行业里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此相适应,表现在货币上的变革就是白银在明中叶获得正式货币地位,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据史书记载,明代白银的使用,仍以锭为主,其银锭的形制基本上还是元代模式,为重约“五十两”的“元宝”形,不但银条少见,就是砖码形的银锭也少见,因为“元宝”携带比较方便。从前中国人携带钱财不是放在衣袋里,而是缠在腰间,左右各缠一个,故自古以来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

从史载、出土及传世的实物来看,明代的元宝重量是不统一的,即有五十两一锭的普通大元宝,也有各种重量不等的小元宝。明定陵曾出土银锭,长11.9厘米,宽7.4厘米,厚2.9厘米,重1861克,锭面铭文为阴刻文:“浙江金华府解万历四十七年征完解京库银伍拾两正计一定银匠沈其文”。近年山西太原明晋王陵还出土两枚金锭,形制与银锭相似(2)。另据《明会要》卷三五《课程四》:“嘉靖十四年。。。每二十两倾成一锭。”又“四十一年,。。。每五十两煎成锭,转解太仓,以备文武官员折俸等项支用。”《兰台奏疏》卷一《马从聘查参解官疏》:“题为解官换锭盗银,。。。臣等复取银锭原造字迹逐一辩验,每大锭上各造某州县漕折银一锭五十两整,及银匠姓名,小锭止造某州县及银匠姓名,并无造明银数。”1995年春,四川洪雅县明墓出土银锭一百二十几块,都是元宝形。每块自市枰几钱重到二十几两(3)。明代的银锭除重到几钱到五十几两外,亦有超大型的,重达五百两。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甲申纪事》载:“时内库尚存金一窖,银若干窖。元宝有重至五百两者,镌有永乐字,至是皆为贼有”。(见《玄览堂丛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日军抢到两枚大银锭。一枚上面有“万历四十五年四月吉造镇库宝银锭重五百两”字样。现藏日本造币局(4)。由此可见,明代的元宝大小是不等的,重量各异。有大锭,也有小锭,从这方面分析来看,明代铸造“四十八两”之“大明元宝”也是很有可能的,这符合当时明代白银使用实际和银锭铸造的惯例。

明朝中后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