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否应该产业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8:23:20
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1、 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 传统表演艺术。
3、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技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全面的考究统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产业化也是一种方式。对传统文化配以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以及曲艺等项目,都有条件可以开发,进行产业化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大价值利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也认为,只有让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并且让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更为集中。通过申请专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正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新领域。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为其外观设计进行专利申请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式。青海省专利服务中心负责人范远明解释说:“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但这种保护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专利有法定保护年限,如发明专利保护年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年限为10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虽然专利的保护年限是有限的,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制作过程不但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学习过程也十分艰苦枯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涉足这些行业。范远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取专利后,将有利于该项目的市场化开发,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这些行业,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是有帮助的。值得注意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时,一定不能将传统的东西丢掉,但可以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比如现代湟源排灯的制作通过合理应用现代生光电技术和新型材料,使这一古老技艺又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