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追求的是什么?他的代表精神又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1:31:53
我想了解一下自古以来,苦行僧们代表的精神是什么?又是什么动力在支撑着他们,谢谢!
更准确地说,我想知道大面上,苦行僧的代表精神?还有苦行僧的帽子有什么说法么?

苦行僧是印度一类僧人,他们很原始,不穿衣,不理发,不讲究什么卫生,拒绝现代元素,多在街头忍受苦难,他们是苦难为修行。

  现在苦行僧哲学比喻故意忍受苦难,有福也不享。

  当然它本身应该是中性的。从褒义方面讲,它是磨练意志、保持虔诚隐忍的心态,戒骄戒躁、不追求物质享受,投入精神空间。从贬义方面讲,它有自虐的嫌疑,并且比较消极

比如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他就是以修苦行为主要法门的。他的用意就是为了末法时期的众生而修苦行。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福分比较薄,所以他用修苦行来为末法时期的众生增加一些福分。佛的弟子当中,大迦叶尊者是考虑末法时期众生最多的一个人。所以佛时常对别人说:“末法时期的众生,全赖这个头陀了”。

苦行僧的行为,是从感知苦作为切入点,使人产生脱离的心。
另外,苦行可以最大限度的克制作为俗人的欲望,从何得到更高境界的佛陀体验。达到证悟的效果。

有苦行僧(十二头陀行)的存在就证明正信佛法还在人间

【十二头陀行】
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称十二法人。(一)在阿兰若处,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二)常行乞食,即于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三)次第乞食,即不择贫富,次第行步乞食。(四)受一食法,即日仅受一食,以免数食妨碍一心修道。(五)节量食,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若恣意饮啖,腹满气涨,妨损道业。(六)中后不得饮浆,即过中食后不饮浆,若饮之心生乐着,不能一心修习善法。(七)着弊纳(衲)衣,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之追求。(八)但三衣,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九)冢间住,即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十)树下止,效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十一)露地住,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十二)但坐不卧,若安卧,虑诸烦恼贼常伺其便。关于头陀行,亦有十三、十六种等说。

追求灵魂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