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段论语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1:52:52
子日:“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麻烦来个高手解释下.

这是孔子在他七十岁后一个生日上说的一段话,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
结。

这句话记载在《论语·为政篇》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十五岁左右立志创立自己的学说;三十岁左右学说创立;四十岁左右学说体系完善;五十岁左右知道自己人生的最大使命;六十岁左右能接纳不同意见;七十岁左右随心所欲,不违礼仪。

这是孔子无悔人生的履历表。

这段话选自《论语 为政篇第二》的第四章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听;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违反道德规范。”

【注释】
(1)有:同“又”。
(2)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知天命,简单的理解我认为是“一切随缘”。
(4)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5)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解读】
这段话无疑是论语经典中的经典。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之一、堪称中华民族的图腾的孔子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感叹万千。
这一历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一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样。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