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湿地的形成演化过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02:04:37
请帮忙提供相关资料,谢谢!

湿地科学理论创新

1.关于学科概念与定义
在国际上,原苏联的沼泽概念虽较全面,但语义不够确定。中国70年代后期产生的沼泽概念更为明确: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②生长沼生和湿地植物;③土壤有泥炭层或潜育层。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关于沼泽定义的探索。孙广友等新拟定义是:沼泽是地表过湿或浅积水并生长沼—湿—水生植被的地理综合体。这些都属于广义沼泽定义范畴。学科意义上的湿地包括各种沼泽和泥炭地等,内涵较广。中国广义的沼泽概念是与之等量的。国际上存在多种湿地概念,莫衷一是。《国际湿地公约》概念外延过宽,但影响很大。中国学者也提出几个湿地概念。陆健健定义我国的湿地为: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植物的植被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六米的水陆缓冲区,包括内陆和外流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m以上的区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2.关于分类体系
在80年代以前,国际上并没有形成较公认的沼泽综合分类方案。中国以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朗惠卿为代表的分类方案有其新颖性。直到近年又出现了综合性更强的分类方案,如陆健健等提出的新的分类系统。湿地分类在国际上也是众说纷芸,中国学者的湿地分类探索已有良好开端。
3.关于分布规律
国外虽曾指出沼泽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对垂直地带性尚缺乏实质性阐述。中国学者则指出,在高海拔山地和高原,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地带,沼泽带分异明显,并进而提出沼泽发育上限概念,沼泽的非地带性(隐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带性制约。这些创新性的见解,也适用于湿地。
4.关于发育和形成模式
沼泽由低位经过中位而发育到高位的传统模式,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理论。黄锡畴和郎惠卿等认为沼泽发育是多模式的。由威廉士等创立的湖泊沼泽化模式长期被尊为经典模式,孙广友则指出该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了陆地—沼泽—湖泊相互演化的广义模型。中国学者还提出复合沼泽化过程和沼泽形成的多层圈相互作用概念。
5.关于沼泽水文过程
中国学者首次求算出毛果苔草潜育沼泽径流与蒸发的一系列参数,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