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灭亡》的相关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3:21:19
老师让我们查,说明天要考试的。(如果是几道题目与答案就更好了)
急……

灭亡
巴金先生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目睹封建大家庭内部腐败堕落、勾心斗角的生活方式,封建专制主义压迫、摧残年轻一代的罪恶行径,他对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痛恨和对自由生活的热情向往,充盈于作品之中。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3月至1928年8月初赴法国留学时,写成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发表时使用笔名“巴金”,载1929年1月至4月《小说月报》第20卷第1号至第4号,初版1929年10月开明书店,现收《巴金文集》第1卷。

小说《灭亡》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一九二三年,巴金从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之后的一九二七年一月,巴金登上了远赴巴黎的航船,那一年,他二十三岁。
在无政府主义发源地的法国,各种思想毫无疑问的冲击着巴金那颗年青的心,同时,国内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战争也触击着他的心灵。
那时的巴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感情无法宣泄,无处倾吐。巴黎圣母院的钟声让年青的巴金无法入眠,在接下来的一个个无眠的夜晚,巴金用笔开始宣泄他的爱与恨、悲哀与欢乐、受苦与同情、希望和挣扎。
于是,便有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