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散文化”的艺术追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6:00:11

艾青早期的诗作中常常流露着忧虑与激奋、痛苦与欢乐、消沉与希望,但随着思想的变迁,他的诗风逐渐趋于稳定和统一,明朗与欢乐成为他诗作的基调,长诗《火把》便是这一演变的标志。诗人选取了某城市群众为民族抗战热情所鼓舞,在黑夜里高举火把这一富有诗意的事件,将主人公唐尼的思想斗争交织其中,形象地显现了民族抗战的火把是如何照亮了知识青年的人生道路。作者最后借唐尼母亲的嘴说出了意味深长的话:“天快要亮了”,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艾青的诗歌深深植根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里。他的诗很少咀嚼个人的小悲欢,而总是关注着广大人民的命运,与人民同悲哀,与人民同忧郁,与人民同渴望,与人民同欢乐,因而他的诗作诗境阔大,诗情浑厚,用富有色调的形象说话,因而他的诗作大都具有新颖动人的形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的形象,《火把》中唐尼的形象,不管哪能一种形象,艾青都给它们注入浓厚的情感色彩,色调感强烈。他的诗歌语言是那样生动、凝练,同时又是那样自然、朴素。

作为新诗史上另一位里程碑式的诗人艾青,其诗歌以语言的散文化和浅显的略带意味的想象,构成鲜明的特点。
他一贯追求的那种浅显性、暗示性与启示性,总是采撷鲜活的口语入诗,表面看起来平易朴实,然而又十分有工力,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的安排调遣,既明朗又含蓄,成为读者驰骋想象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如《在智利的纸烟盒上》等,全诗都是“大白话”,可是读来言近旨远,人们从中尽可获得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尽的思索和想象。
但散文化是不是可以构成被普遍认同的“诗歌美学特征”,这无论是艾青在世的时候,还是当今都是有疑问的。而且散文化一旦失控,也确实会对诗歌的跳跃性和节奏构成消解,导致诗歌呈现“非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