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和苏轼的词的比较(结合作品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4:43:27

在文学史上,苏辛同属词的豪放派,但又具有不同的风格。主要区别是,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苏辛词风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北宋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南宋辛弃疾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辛弃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金英雄,维系他一生的就是他的抗金大业,他的词作也大多成为他抒吐爱国之志的载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辛弃疾从小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抗金复国为已任,集“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于一身,《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郁闷之作。结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吞吐出身置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之气。“凭谁问”三字意即无人问,廉颇虽老,赵王在国家危急时尚能想起他,而在今天,又有谁会理解作者的这颗报国之心呢?此情此境,令人不忍卒读,涌起来的只是作者“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苍凉与悲壮。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很贴切的。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