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会带来的美德的论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1:46:08
就是好多的例子\
好多好多!!!!
有名有姓的名人最好!!!
俗语俗话都行

(1)如果否认知识会带来美德,那么美德还可能从何而来? 天性、上帝、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良心发现的顿悟?
(2)如果一个人缺乏美德,那我们如何解释?
(3)如果一个缺乏美德的人想获得美德,又该怎么办?
对(1)的回答,可以从(2)(3)入手。关于(2),如刘海洋,我们自然的解释是教育失败,这并不直接有利于正方。聪明的人会说,教育还分德育、智育、美育呢,刘典型的是高等智育,低等德育,知识多多而美德少得可怜,一个教育失败说明不了什么。那正方可以说,既然承认是教育失败,那就说明,美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在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带来的(这需要解释);或说刘的问题并非这么简单,他没有爱护动物的美德,却有追求真理的美德,他只是不懂得协调好二者的关系,缺乏相应的知识,他是不知道熊不能拿来为人类作试验。实际上,德育本身,无论中国的传统德育(儒家)还是西方的美德教育,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西方中世纪的美德以宗教知识为基础,古希腊的美德就是寻求知识,其他还有英国绅士教育的等。所以,一个人干了坏事,决不能说他生就不是好人,而应该说是教育出了问题,也不能因其做了一件坏事,就把他打成反革命,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而应该给人以学习知识践行美德的希望。所以否认知识会带来美德,实际上是否认了德育的可能性。

这里有几个论据。一、儒家是最讲究伦理道德的,为了获得美德,儒家讲究修身,修身是孔子门生的必修课,怎么个修法呢?《大学》开篇讲道:“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不引了,格物就是观察研究认识世界,致知就是求得知识,知识是本,修身可看作末,“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二、《古兰经〉中说,真主用光的精华创造了天使,用火的精华创造了精灵,用土的精华创造了人,阿丹(《圣经》中的亚当),可以说人是最低贱的了,书中又说,真主赋予了阿丹关于万物的知识,有一天,真主把天使精灵阿丹叫到一起,然后指着天地间的一些事物问天使和精灵那些都是什么?他们不知道,真主让阿丹告诉他们,阿丹一一道来,然后真主就让天使和精灵给阿丹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