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赫的a小调无伴奏奏鸣曲哪里有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14:57:33
谢谢!!!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诞生在属于图林根州边远小城市爱森纳赫的一个祖祖辈辈以音乐为职业的平民家庭.十五岁起,巴赫也开始从事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在卢内堡一个教会附属的圣咏团当歌童(1700年),在魏玛公爵的乐队拉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一所新教堂(1703年)和缪尔豪森的教堂(1707年)弹管风琴,然后又到魏玛任公爵侍从管风琴师兼宫廷音乐师(1708年),在刻顿一个没落小宫廷任乐队长(1717年),最后在莱比锡任圣多玛教堂合唱指导和教堂附属歌唱学校教师(1723年).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1750年7月28日,他在莱比锡逝世,他遗下的子女很多,由于家境困难,身后萧条,他的妻子甚至不得不靠别人的施舍度日.
恩格斯在论述德国农民战争时曾说过:"在历史上德国也曾出过能和他国最优秀的革命人物媲美的人才.……如果是在一个中央集权化了的国家,说不定会创造出多么伟大的成果.在历史上德国农民和平民所怀抱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惧."巴赫就是这样的人才之一.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巴赫还不可能像在他之后法国的狄德罗和博马舍那样,具体塑造出像雅克和费加罗那样的文学典型,直接为平民---第三等级登上历史舞台而大喊大叫;他也不可能像后来的贝多芬那样,用英雄性的交响乐公开提出斗争的主题.他是按自己的方式去反映德国平民的"理想和计划",在德国民族处在灾难和分裂的状态中奠立了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石,开创了德国古典音乐的纪元.
巴赫的职业生涯虽然周旋于贵族宫廷和教堂之间,但他不悄于谱写那种模仿意大利或法国风尚的时髦音乐,他的一些即使是用宗教音乐体裁写成的作品,也是着重表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平民思想和情绪,首先是平民生活的深重苦难,这种苦难往往又是从死才找到解脱.当然,他的创作也有谐趣、欢乐的主题,对幸福和理想的希望,对艰难的凌辱的克服,以及隐含对暴政和不义的抗议.为此,他精心研究所谓宗教改革时新教所撰作的那些被恩格斯誉为"十六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即圣咏)和民间各种形式的世态风俗生活音乐,从中汲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