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 散文 高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4:54:05
求杨绛 散文中的好段!!!!!

杨绛散文<阴>:“整片的浓云,蒙住了太阳,够点染一天半天的阴,够笼罩整片的地,整片的海,造成漫漫无际的晦霾,不过浓阴不会持久,持久的是漠漠轻阴。好像谁望空撒了一匹轻纱,荡飏在风里,撩拨不开,又捉摸不住。恰似初识愁滋味的少年心情。愁在哪里?并不能着找个影儿。”
少年时代的愁真得是这样,而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附新词强说愁。”无缘无故的愁才是最厉害的,而她却会成为少年特有的忧郁气质或美。因为这种愁中少了纸醉金迷的铜臭味,少了柴米油盐的辛酸味,是很很纯的。

杨绛(1911- ),女,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970年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
杨绛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长篇小说《洗澡》以不动声色的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家庭、事业中的境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描写知识分子和政治运动的小说,出版后很受学界的重视。
“文革”中苦难的积累是新时期杨绛散文创作的重要题材。其中《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是近年来公认对“文革”描写角度独到的文集。在这部文集中,作者以一种“冷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干校奇景”,将动乱年代各种不合常情的甚至是令人辛酸的故事以一种“正常”的口吻平静道来,虽然记述的都是日常小事,但却从另一种角度凸现了“文革”的荒唐和极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