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未必出高徒的例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00:18:34
急需几个严师未必出高徒的例子的例子
不要雷同
好的话有追加

孔子,在封建社会里被奉为“至圣”,可算是大名人了。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极言人之懒惰。孔子也对他了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若严师出高徒,宰予是什么样的高徒呢?

诸葛亮,“卧龙”之名,饮誉一时,“得卧龙即得一半天下”也非戏言。可是蜀后主刘禅,虽得诸葛亮悉心扶持,也难逃亡国之厄运,刘阿斗岂非贤明之君?

鬼谷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博学多才、名噪天下的《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便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另一个弟子庞涓却阴险毒辣,由于妒贤嫉才而陷害孙膑致残。虽后被孙膑计杀,但作为名人鬼谷子的学生,恐怕对于“严师出高徒”也是个莫大的讽刺吧!

已知:A班的班主任属于严师,B班的班主任不属于严师;A班的班主任时而严而有度,严而有爱,时而严而无度,严而无爱。B班的班主任时时面带笑容,和B班这个群体相处融洽。最后,B班的整体成绩并不比A班的差。

求证:严师未必出高徒

证明:政治解法(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并且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A.对于徒弟来说,严师是外因,他是徒弟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严师之下能否出高徒,关键还是要靠徒弟自身的努力,即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B.因而,对此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严师相同的外因条件下,勤奋刻苦的徒弟才会成为高徒;相反,就不能成为高徒。故严师未必出高徒

C.A班有个严师,固然是件好事,然而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当严师严而有度,严而有爱时,对学生就会起助推器的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B班的老师虽然与学生有说有笑,但是一定程度的 “严” 也是必要的,可能由于B班的学生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内因的作用,因此成绩也不错!

通俗解法(2):据条件分析,得:旧的《三字经》里也说:“教不严,师之惰。”我觉得还应补充一句是:“教过严,师之错。”适度的严是很必要的。“严师未必出高徒,棒打未必成孝子。”这其中就涉及一个教导的问题。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教导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