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哥巴赫猜想是什么啊?介绍一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2:47:21
请详细一些

歌德巴赫猜想
2004年7月10日 作者:无 『四中在线』
歌德巴赫猜想
数学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皇后",数论分支以其古老而独特的魅力被称为"皇后的皇冠"。而其中歌德巴赫猜想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真正揭开"明珠"的神秘面纱。
1942年,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1690--1764)在和他的好朋友、大数学家欧拉(1707--1783)的几次通信中,提出了正整数和素数之间关系的推测,就是:
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的形式。 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又称(1+1)。
它的叙述是如此简单,甚至一个小学生都能明白。
为了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6=3+3
8=3+5
10=3+7
12=5+7
欧拉对它的正确性深信不疑的,但他没能证明这个猜想。
二百多年来,这个猜想一直吸引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的注意和兴趣,并为此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但都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和提出有效的研究方法。
1921年,英国数学家哈代在哥本哈根数学会作的一次讲演中认为:歌德巴赫猜想可能是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中最困难的一个。
就在一些数学家作出悲观预言和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明珠"露出了一丝光辉。
1920年,布朗证明了(9+9)。即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不超过9个奇素数乘积的数之和。
1956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
1956年,阿·维诺克拉多夫证明了(3+3)。
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 1962年,潘承洞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与巴尔巴恩又分别独立证明了(1+4)。 1965年,布赫夕塔布与朋比尼都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证明了(1+2)。即: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的数之和的形式。 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成就。 离最后的结果只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