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生,要适情耳”——论苏轼对“适情”人生的追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8 18:34:40
哪位大哥大姐有相关的文章请拉小弟一把...........谢谢

苏轼的一生,用坎坷二字真不为过。多次被贬谪,还曾被捕入狱,可谓“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在这种身心同时受摧残的情况下,他虽然也时常忧郁苦闷,并慨叹“人生如梦”,但同时又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没有对人生的旷达态度,没有“适情”的生活追求,就很难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应该持什么态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虽然苏轼一生的心境极其复杂,有消极隐退,也有积极进取;有疾世忿俗,更有逍遥山水。但细心的研究者会发现,他的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时常流露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这一清晰的脉络,是苏轼人生应“适情”的思想主线。

个人觉得:所谓的人生.应该说是惬意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道理/;要有恬适或者说是适度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