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宝鼎作鼎者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8:10:01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学有所获,要想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教材,就会造成学生的认识、收获、提高受到限制。毕竟教材只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我们要学会利用教材,把它当作一种操作手段,当作达成教育目标的媒体,不能只是讲解教材。例如: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说明文《世纪宝鼎》一课,虽然文中只是介绍了世纪宝鼎的艺术造型和深刻寓意,但我们的学习目标却不仅仅是学会这些。而是要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将鼎的样子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且能口头介绍清楚,并且学会如何阅读其他说明文,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怎样才能借助有限的教材内容达成以上目标,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呢?在平日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可以从教材出发,丰富课堂资源和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所以在设计《世纪宝鼎》一课时,我们选择了网络教学来丰富课堂资源,并且在课堂教学后,我们由此延伸到课外,再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展“走近鼎文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充实学生所获。整个由网络课堂教学走向课外的学习活动不仅学生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994年10月底“嘉丰特艺”接到市外办指示:要抓紧设计“世纪宝鼎”。由于中国制鼎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朝代的鼎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那么送给联合国的鼎,选用哪一种风格呢?在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的帮助下,邀请陕西、上海、北京等国内一流青铜考古专家,对“嘉丰特艺”的初步设计及已铸成实模的小鼎,进行评审,听取意见。然后,又在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亲自关心指导下,确定以中国青铜时代最负盛名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世纪宝鼎”。

由卢银涛领衔开展的设计工作,在马承源先生指导下,边观看博物馆珍藏青铜鼎实物,边翻资料进行宝鼎纹饰设计;还请有关雕塑工艺师搞1:1鼎模,和请专家完善改定鼎的造型。从开始设计到定稿,前后花了一百多个昼夜。

鼎禁(座)参照商周青铜禁进行设计这个决策是马承源先生的主意。这样做,不仅鼎、座年代一致,风格融合,而且达到了联合国鼎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