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琴师张孔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2:38:05
张孔山,清代青城道士,著名古琴大师。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后寓居二王庙,自号半髯道人,祖籍浙江。

我想知道这个中皇观的具体位置,想去感受一下,谢谢.
感谢楼下做的回答,不过我仔细看了两遍,也没看出来具体的位置,去的路线.谢谢.

王婆岩——青皇观——中皇观——上皇观——文昌宫——鸿都观——神仙洞

阿岂在青城的深山里住了半月,每天做完事,总喜欢到山坡上、山沟里走走。那高山流水,奇峰怪石,飞瀑碧潭,彩蝶恋花,都会让人留恋忘返。而那白云深处的人家,他们的淳朴,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勤奋,却更会令我终身不忘。

那天一大早,我们去登楠木冈。走不多久,这条勉强可以行车的碎石路,就完全消失在身后了。我们便沿着绕在绝壁半腰的羊肠小道往深山里钻,走完悬在深涧半空的小路,就开始登山了。山路弯弯,被密林遮掩着。路越来越窄,坡越来越陡,林越来越密,我们也越来越上气不接下气了。前面,林子亮开了,露出一户人家。小岚子正和奶奶吃早饭,见我们累得汗流满面,连忙拉椅子过来让我们歇息。阿中和阿关一坐下便不想再起来,我只好一个人继续上行。登到楠木冈顶上,拍了“远眺老君阁”、“一览众山小”、“猕猴桃比赛”几张照片,便匆匆赶回来。奇怪,他俩怎么还在冒汗呢?原来,他们歇了一回儿也往上登了,没有赶上我,又没有喊答应我,走了一段就回返,刚刚坐下等我。小岚子放下作业,给我们一人泡了一杯青城苦丁茶,又到地里讨来鲜黄瓜洗了给我们吃,还问我们“饿了不,要不要吃饭”。小姑娘一点也不认生,热情大方地回答我们的一个个问题。她上五年级,学习成绩很好。奶奶下地忙活路去了,爸爸妈妈在沟里农家乐帮工,退耕的坡上种了杜仲、厚朴、板栗,生活“还可以”。瓦房是爷爷在20多年前修的,他老人家去世了,相片挂在堂屋里。这石磨是爷爷的爷爷留下的,100多岁了。现在用机器磨面了,石磨始终放在老地方,全家人时常看着它,也怀念着故去的先辈们。下山时,阿关给小岚子钱,她怎么也不要,还请我们“二天再来”。

我和小李到上皇观途中,在半山的一岔路口走错方向,“一不小心”来到了老张哥家。老俩口刚吃罢午饭,听见有人问“到上皇观怎么走”,便到门口来邀请我们“进来歇一下,喝碗茶再走”。大嫂才把大碗盛着的红白茶递过来,又忙着去剐杜仲皮,说明天要背到镇上去卖。老张哥见我们打听上皇观,便说这后边林子以前就是中皇观呀!他带我们来到房后,一株千年古银杏挺立林中,真要五个人才能合围呢!很可惜,中皇观早已荡然无存。邻居家的兄弟把收藏的石雕搬来放平,让我们慢慢拍照。老张哥担心我们又走错路,说他要上去锄草,一定要给我们带路。他腰间背了面短短的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