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评论余秋雨时说的?"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著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2:33:25

从下面一篇文章中你可以猜测其中之迷......

  文艺批评之痒
  湖北省老河口作家协会 张永化
  文艺批评本来应该是好处说好,差处说差,如此以来,既帮助读者(观众)提高了文艺鉴赏水平,又帮助了作者(表演者),找出不足,以利今后的改进、提高。曾几何时,文艺批评堕落成为阿谀捧场的工具,文艺批评文章或文艺研讨会议,看到的皆为满篇肉麻的吹捧文字,听到的是一片赞美之声。文艺批评戏弄了读者(观众)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误导了作者(表演者),使其昏昏然、飘飘然,以为“天下老子第一”。这不能不说是,当今的文艺批评之痒。
  有那么一位演艺界的“大腕儿”(曾获“百花奖”女配最佳的),曾放狂言:她是中国演艺界顶尖高人。演艺的高低,自有行家的评判,完全用不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愚以为,演艺评判的标准起码应是,演虎像虎、演猫像猫。即通过表演者的表演以塑造、诠释角色。其实,看过她的表演的,没有几个会认同她的狂言;她的表演,几乎是千部一面,哪里是诠释脚色?完全是表现、释放自己。
  无独有偶,也有那么一位文化圈儿的名人,出过一部散文集,曾流行一时。他借他人之口称自己“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著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其实,他的文章,大量的用典,几乎到了“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地步,古人称之为“掉书袋”。
  那么,文艺批评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哪儿呢?其一是同为同道中人,犯不着为此撕破脸皮,好话可以当钱使,“颂歌盈耳神仙乐”,何乐而不为呢?其二是受人之托,忠人职事,别人请你写评论,绝非是想听反面意见,于是便高唱赞歌。其三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大家彼此彼此,心照不宣,也真够哥儿们义气。
  批评家丧失了价值评判的原则,放弃了文艺批评的责任,缺失了是非评判的准绳,长此以往,文艺批评之痒终将成为文艺批评之痛。到那时,一提到搞评论的,人们会称之为“唱诗班”的,为何这样说呢?缘于批评家只会唱赞美诗。这个行当,从此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