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由“-------”、“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组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4:23:42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这是一个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动人故事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屡立战功,官封上卿大将军。

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官的门客,后来因为出使秦国,勇敢机智地保护了“和氏壁”,把宝玉完好地送回赵国,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大夫。
过了不久,秦王约赵王到渑池地方相会。出发之前,蔺相如跟廉颇经过商议,决定由大将军廉颇领重兵驻扎在边境上以防万一,而蔺相如则随从赵王赴会。宴会上,秦王企图当众羞辱赵王,蔺相如随机应变,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国君臣本想借机劫持赵王,因见赴国防备周密,才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之后,赵王论功行赏,拜蔺相如为相国,位居上卿,比廉颇的官衔还要高一点。
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对人说:“我是老资格的大将军,为国家转战沙场,出生入死,功勋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