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第七次远航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12:35:58
郑和的第七次远航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对郑和功业的缅怀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总爱把他和70年后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对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改变了整个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郑和呢,除了给皇帝带回来一些类似长颈鹿那样的吉祥物、留下一些荒诞和史实杂糅的传说外,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有人以惋惜的态度表达这样一种情绪:本来我们华夏民族有过开万顷波涛、拓展生存空间的机会,可惜擦肩而过。

如西欧人那样,沿着哥伦布的足迹,开拓海外殖民地,我以为并不值得艳羡。但是,以史论史,郑和等人“错过”殖民海外的机会是肯定的。并非技术上达不到,当时郑和带领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哥伦布首航时,只有三只小帆船。而是明朝那种内敛的、保守的、专制的政治制度,决定郑和下西洋只能是七次劳民伤财却无实际经济收益的“面子工程”。

对郑和下西洋,大多数史官并不重视,无非把其看成扬威于海外的出使而已,其意义还远不如张骞凿通西域。对明朝史实记录极其详细的《明通鉴》,对此事也只带了一笔:

“(永乐三年,公历1045)六月,己卯。遣中官(宫中宦官)郑和使西洋诸国。

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者,上命和踪迹之,且借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将士卒三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者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自侯显使西域后,中官奉使外蕃,后先相望,而和与显尤著云。”

寥寥数笔,就点出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上,龙椅上坐得不踏实,派心腹去寻找。此其一。“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让人来朝贡。此其二。这是纯政治目的,花费这么多的钱,有没有收益?这种算法只能用于经济活动中,而政治工程是不讲代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要看郑和七下西洋花钱很多,我们要学会算政治账。

那时候的政治账是什么呢?就是大明朝的面子。大明朝即使和外蕃做买卖,是一种现在看来可笑的“朝贡贸易”,大明朝只赔不赚,目的就是要人家承认自己是名义上的老大。《明通鉴》的作者还以春秋笔法刺了一下郑和,暗示明代太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