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听则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4:19:04

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这句成语告诉人们,只听某一方面的意见往往是不全面的,要各方面的意见都听才能全面,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实中,发生过好多次这样的情况,一句话听起来极不顺耳,让人听了不那么舒服,因此心生怨恼,可是,当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始末,再来听这句话时,就可以予以理解与原谅。其实,一句话的出处,都是在一定情形之下,一定语境中说出的,离开了当时的情境,理解起来意思自然会不同。我们听某句话的时候,应客观对待,要学会换位思考,却不可断章取义,对人对事宽容些,厚道些。这是对别人的态度。而对自己,则应当注意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少用一些可能产生歧义和误会的词语,再有就是无关痛痒的闲话,不参与,别人的是非,不讨论,如果非说不可,则当对事不对人。

廉听则明,偏听则暗

廉听则明,偏信则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