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所有“古代字有别于现代字的发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5:23:14
要全面,详细,最好有例句,谢谢。
例有: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其中,夫为fu,隅为yǘ,现在用普通话念不押韵,但古时是押韵的。
又有:“古草老近柱是”中后三字普通话读去声,古读上声。
传统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差别,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差别,都是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
本人学浅,只得这么多,望有能者不吝指教。

“求所有古代字有别于现代字的发音”这个问题有点大。汉语的语音是不断发展的,远的不说,和唐宋时期的发音相比的话,普通话可以说有着99%的差异,南方话差异比较小。汉语语音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元清时期,北方话浊音消失,入声消失,翘舌卷舌音大量涌入,尖音并入团音,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字,使得不得不用两个汉字组词表达意思而不至于混淆语义,言文不一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下面就讲一个和押韵密切相关的入声问题。

汉语的平声音调平坦,上声音调上升,去声音调下降,入声音调短促,清音读阴调音调高,浊音读阳调音调低。所以汉语有八个音调。

举个例子,用五分来表示音调,5分最高,1分最低,那么吴语的绍兴话的8个音调可以表示为:
阴平33 阴上335 阴去43 阴入3
阳平11 阳上115 阳去21 阳入1

普通话的音调是:
阴平55 上214 去51
阳平35

可以看到普通话没有入声。入声除了音调短促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带辅音韵尾,比如“日”古代念nit、“雪”念suet、“百”念pak、“立”念lip。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入声读古诗很难押韵的一个原因。南方人好一点,因为南方诸方言基本上都有入声,所以也能或多或少的分辨出入声韵尾。

古音有平上去入四音,现在入已经消失了,平音发展成阴平和阳平
例句不好找
毕竟不知道发音,不知道那是不是例句

许 现代中 读xǔ
在 曳屋许许声 中读hǔ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口技》一文。)

臧 现代中 读zāng
在 臧亡匿死 中读 cáng (《后汉书·酷吏传》写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