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什么意思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8:06:47

要了解这句偈言的意思,得先了解一些佛教常识。
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修成正果的,佛教把菩提树作为修行得正果的一种象征。明镜台也是一种比喻,比喻我们人的心,像明镜一样,反观自照。
这句偈言是针对神秀禅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