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回归田园?他出世的态度在封建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09:22:43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他是隐士 是在市的隐士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http://www.51kjcom.com/Article/Catalog150/77290.html]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我个人认为与他的性格,当时社会环境(尤其玄学盛行),以及他在仕途的不得志都可能成为他隐逸的原因。
他出世的态度,不很符合儒家的道统,但是为日后不得志的文人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精神家园。在封建社会,陶渊明并不很受尊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