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室内湿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5:11:50

空气对流,或者放盆水,挂湿衣服,湿毛巾,或者地板洒点水。

室内温湿度多少最合适?
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5℃以上,人就会神疲力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在注意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的湿度。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冬天,室内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所以,专家们研究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
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气温或气湿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至60%。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至50%时,人会感到最舒适。如果考虑到温、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高。
温度、湿度与健康
提起温度、湿度,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酷暑难熬的“三伏”和寒冷刺骨的“三九”,而这两个时期又是人们易发病,多发病的季节。不仅如此,温湿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传统的祖国医学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实际上,这六气也就是空气流动,气温高低,湿度大小的反映,当六气发生骤变或在人体抵抗力下降超过适应能力时,六气就能成为导致生病的因素。
北方地区春天多见风病,盛夏多见暑病,夏末秋初多见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