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冯乃超 《红纱灯》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5:13:08
谢谢了!

森严的黑暗的深奥的深奥的殿堂之中央

  红纱的古灯微明地玲珑地点在午夜之心

  苦恼的沉默呻吟在夜影的睡眠之中

  我听得魑魅魍魉的跫声舞蹈在半空

  乌云丛簇地丛簇地盖着蛋白色的月亮

  白练满河流若伏在夜边的裸体的尸僵

  红纱的古灯缓缓地渐渐地放大了光晕

  森严的黑暗的殿堂撒满了庄重的黄金

  愁寂地静悄地黑衣的尼姑踱过了长廊

  一步一声怎的悠久又怎的消灭无踪

  我看见在森严的黑暗的殿堂的神龛

  明灭的惝恍地一盏红纱的灯光颤动

  冯乃超(1901-1983),出版的诗集有《红纱灯》(1928)。

  这首诗也以多重修饰语,造成长句式。多重修饰,强化了表达效果,在颂读时,也造成气势。

  ????? 首句先重复“深奥的深奥的”,给人深邃幽静的感觉。这种叠词,较之上一首,因重复的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侧重形容,后者侧重强调。而“森严的黑暗的深奥的殿堂”与“红纱的微明地玲珑地点在午夜之心的古灯”成为对比,更见古灯的小、弱及殿堂的大、暗、森严、幽深。下两句“沉默的呻吟”与“魑魅魍魉的跫声”其是极静,而这极静静到令人惊恐而生幻觉。再下两句,月色河水原是引发诗人浪漫想象的意象,在这里却成为渲染恐怖气氛的助力。特别是强调“丛簇地丛簇地”乌云,以及暗淡的月色下的河流如同尸僵,完全消解了传统诗词所赋予这一意象内涵,别成一格。在这一切“静”中,终于有了“动”---“尼姑踱过了长廊”,然而那又是怎样的“动”啊!“愁寂地静悄地黑衣的”“一步一声怎的悠久又怎的消灭无踪”。这动中唯一的静,反而更增加也已几到极至的静的静,以及那静中的恐怖。

  ????? 鲜活的人性在森严的宗教的殿堂中,怎样一点点挣扎消解灭寂。这正是所有恐怖中最极至的恐怖!

  ????? 这两首诗的用词造句,都使得它们不止只可读,更可颂可歌。当这些熟悉的音节,以不同的组织方式,跳动在你的舌尖,声音回旋在你的耳际时,那生动透骨的诗情是否在你的心头细细荡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