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04:11:21

在汉语中,人们常常形容一些不负责任或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三不知”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笔》这部书里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概本《左传》。”

再查《左传》,在鲁哀公21年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晋国的荀瑶领兵伐郑,荀文子认为,只有在对敌军的情况了如指掌时才可以决定战术。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谋划事情,要对整个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局都弄清楚,才能最后决定怎么办,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用兵呢?

可见,所谓“三不知”,是指对情况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全然不知道。在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小明上课不专心,老师提问,他竟然一问三不知。”这句话还用来指某些人不愿意吐露内心的想法,或者不愿意为一些事承担责任的冷漠态度,如“对工作,有些人总是推三阻四,除了问题就‘一问三不知’。”

俗语常说“一问三不知”,当然大家都明白,它是说什么也不知道。人们办事情最怕碰到一问三不知的工作人员,他(或她)不给任何指引,不做任何说明,像个不停播放“不知道”的录音机,让人如入五里雾而无所适从。

“一问三不知”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没说一问四不知呢?这“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为什么它可代表所有的事全然不明呢?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

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一问三不知”是指事情从始对终三阶段全不知晓,囊括了世间万事的来龙去脉,加则累赘减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