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的瓦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9:31:16
瓦迟的简史与明朝的关系

瓦迟应该是瓦剌之误

瓦剌,是明朝对西部蒙古各部的称呼,历史上,这个政权曾与明政权发生过多次冲突,最著名的当数“土木堡之变”了。公元1449年瓦剌进犯明朝,宦官王振鼓动明英宗率军50万亲征,后在土木堡被敌人包围,明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兵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肆
两宋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向大都市聚集。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最多时,都超过百万。所以,许多史学家认为两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出现。市民需要娱乐,百戏杂技艺人流落到民间要养家糊口,这样市民阶层接纳了百戏杂技艺人。百戏杂技在市井演出要场地,于是瓦肆就应运而生了。

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上说:北宋京都开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由此可见,北宋都城瓦肆之多,规模之大。南宋临安也一样。《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有名的瓦肆应有清冷桥畔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众安桥的北瓦、三桥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当时人称“勾栏”,并非后世专指妓院的那种勾栏。

瓦肆集聚了众多百戏杂技艺人,竞争很激烈。技高者立足,技逊者走人,刺激着百戏杂技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武林旧事》上说:技逊者被逼出京都,“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打野呵者流散到全国各地州县,能立住脚的自然不流动。于是,全国各地州县也都出县瓦肆。

总之,瓦肆技艺萌芽于隋唐,兴盛成熟于两宋。瓦肆的兴起,使本来发源于民间的百戏杂技重新回到民间。

是瓦剌部吧?
瓦剌
明人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元时称斡亦剌,又作卫拉特或卫喇特。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