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结构与层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11:36:33

人的素质十分复杂,但是它构成一种系统层次结构。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强调系统的概念,但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与系统观息息相通。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所谓"体系",也就是系统结构。
  系统观的建立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理论生物学研究中才逐渐孕育出科学的系统论。本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Ludwig Bertalanffy)首创系统论。他认为,那种孤立的、因果分离的机械论模式不足以解决生物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此后,系统论的方法论原理在各个学科领域获得普遍的承认。尤其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他从现代物理学角度提出的协同学,进一步把系统论的一般原理成功地运用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给学术界以莫大的启迪。
  1975年,俄罗斯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洛莫夫(Ъ.Φ.ЛOMOB,1927一)提出心理研究中的系统论思想。
  从系统论考察素质,根据它形成的决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划分为群体素质与个体素质两个亚系统,并构成人的素质系统层次结构树。区分出两类亚系统是根据素质形成的特殊制约性。群体素质亚系统是在人的社会活动尤其在社会关系中所形成,它与人的生物学的规律毫无关系,而个体素质亚系统则不然,尽管它亦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的需要,但它的形成却制约于生物学的原理与规律,可以说是"由下而上"(自然发展)和"由上而下"(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故比较复杂。
  例如,理想是人的重要的素质,但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亚系统之中。在群体素质中,理想是各种素质的核心要素。而个体素质亚系统的理想则为个人奋斗的目标,以及自我社会实现的积极趋向--追求成为一位英模或明星等等。因此,在学校的理想教育中既不能混同两类理想系统而相互取代,更要关注这两种理想亚系统之间的紧密关联而不能有所偏废。
  个体素质亚系统又可分为高低两种不同的层次。低层次为天然素质(自然素质),亦称生性素质。它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成物,它的稳定性颇高,一般很难改变。高层次为现实素质,亦称习染素质。它是个体在活动与教育中产生的新形成物,一般说来,它的可塑性强而稳定性不及天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