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袭人的一些细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5:17:22
还记得晴雯刚死的时候!袭人在一个人的孤单的时候。作者怎么说她因晴雯而:“兔死狐悲”呢?这不就告诉人们说袭人是假慈悲了嘛!那袭人不就是罪魁祸首了嘛!既这样,为何还又人说袭人是无辜的呢?

袭人是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她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连锅都揭不开了,为了老娘不被饿死,家里于是把她卖给了贾府当了丫头。进了荣府后,她先是服侍贾母,看来贾母很是喜欢她,还给她起了个非常珍贵的名字――珍珠,后来因为贾母溺爱宝玉,担心侍女们照顾不好她的心肝宝贝, 又平时一向喜欢珍珠心地纯良,克尽职任,便把珍珠赏给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回明贾母后,从此珍珠的名字就变成了袭人。可怜的孩子,连名字都被主人们随意的改来改去,不能自主,更何况其他一些事情呢!

虽然出身卑微,从小就没有了父亲,远离了母亲、哥哥,当时尚还不谙人事,但她却在多变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温柔和顺”的性格,这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脂评中,脂砚斋称袭人为最贤惠之人,口口声声称其为“袭卿”。我非常认同这一称谓,因为在小说中处处可见“袭卿”的贤德之处:

1、谦虚谨慎的袭人

贾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袭人没有因此而觉得高人一等,做事反而更加小心谨慎,照顾宝玉也比以前“更为尽心”,从那以后,她已经把宝玉作为她最亲的人去精心呵护和爱了。

2、一心为宝玉着想的袭人

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加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袭人是看在心里,急在心头,因此她经常想劝说宝玉,但又担心宝玉不听她的话,于是便利用探家回来的机会,用赎身之论,试探宝玉的想法,然后见机好好规劝宝玉。结果宝玉信以为真,听了泪痕满面, 连连赌咒发誓,“我只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袭人说的头一件是要宝玉改掉动辄发誓赌咒的毛病。

第二件是要宝玉不管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要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

第三件是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更要紧是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与那爱红的毛病儿。

如果宝玉真是按照袭人规劝去做的话,也许金钏就不会含羞自尽,自己也就不会挨贾政一顿暴打,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