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镇历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6:29:55

它的立埠已近百年,它的城镇规划被誉为近代城市规划的佼佼者;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充满着“侨”味;而它的传说、故事更与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歌仙”刘三姐,明代大儒陈白沙,以及近代名家巴金有关……

  历史篇

  公益位于台山市北端,与开平市水口镇隔潭江相望,清朝地属文章都。该地初定名为“宁海埠”,建立较迟,后称“公益埠”,意在“公共得益”,现属大江镇所辖。其兴起主要得益于在原其旁边经过的新宁铁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此地还是一片稻田,只有两户农家居住。由于新宁铁路经过该地,铁路公司还投资20多万元,在此建筑公益路分局大楼、机器厂、停车场、电灯厂、码头、长堤等项目,从而刺激了当地人民的建筑欲望,吸引了大批华侨和外地富绅落户投资,很快就掀起了建设热潮。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建成第一栋4层3开间楼房———中华酒店(后用于胥山中学女子宿舍大楼)起,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止,仅3年时间就实现了河滩变大埠,形成了一个占有用地面积0.33平方公里,拥有井字形街道共13条的新宁第二大墟镇。人口最多的时候竟达3万余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新宁铁路公司为解决火车用驳船渡河之不便,拟投资100多万,在公益与水口之间建一条长1400米的大桥,请美国建筑家马克敦承建。桥成将半,因爆发抗日战争而被迫停顿。

  抗战8年间,新宁铁路设施及高度繁荣的公益成了敌机狂轰滥炸的重点之一,有67间楼房被炸毁,新宁铁路公益站和机器厂均在被炸之列。这个花费了大量钱财、心血、人力而盛极一时的台山北部重埠就这样被破坏得千痍百孔,迅速衰落了下去。

  尽管其后的28年间都进行过恢复建设,却仍未能重拾抗战前的水平,直至1978年后,公益才又开始进入新时期。1983年公益正式设镇,面积也扩充到7.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万人。下辖5个管理区,耕地面积3080亩。其后,又经过多年的发展,公益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公益大桥横跨潭江,与广湛公路相连,台鹤公路穿镇而过,与南北贯穿台山的新台高速公路并肩齐驱,直达佛山、广州等地;以公益港为主的水路交通直通香港、澳门、广州、江门等省内外主要口岸,可停泊千吨级的客货轮,年货物吞吐量60多万吨,公益港客运码头年载客量近4万人次,成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