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的来历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3 20:34:58

十三点的来历
有五种说法:
1.“点”是英语ding(叮当响)的音译,原指钟声,钟响十三下是不正常的,所以十三点是指那些“脑袋有毛病的人”,“冒傻气”,“冒失鬼”,“做事违背常理”。
2.一粒四方骰子只有六个平面,每抛一次,只有一个平面在上面,最大的骰子只有六点,一粒骰子抛出七点来就是“出色”,两粒骰子顶多能抛出十二点,而抛出十三点也是“出色”。是不正常的。
3.骨牌的幺五幺六,两个骨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十三点,而幺五幺六的形状像蜡烛扦子,且一个一低,不能配对,所以用这种情况来比喻疯疯癫癫的朋友,好话不听,只能拿蜡烛给他们插进去。
4.“痴”字的笔画是十三划,十三点就是十三划,借指“痴”字,说十三点就是说他是个“痴人”。
5.《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戏中,祝向梁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向梁表露求爱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者的艺术手法,故意为后来的悲剧所作的铺垫和伏笔。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这是民间戏谑性的说法,不失为一家之言吧。

“十三点”这个熟语,在常武地区广泛流行,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嗅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十三点”来源于赌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两张牌。这两张牌都是“短对”,碰在一起不配对,暗指人的言行“不对”。六和七加起来是十三,还可成为一句歇后语,如“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点”这个不入耳的话“歇”去。

上海滩上对“十三点”另有一种“戏说”性的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戏中,祝向梁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向梁表露求爱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者的艺术手法,故意为后来的悲剧所作的铺垫和伏笔。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这是民间戏谑性的说法,不失为一家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