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进步的原因 详细且有依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23:20:17
历史方面说

大批重点建设项目支撑新中国经济发展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逐步形成了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交通通信网骨架,尖端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国防能力显著增强,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50年代,在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骨干,在能源、钢铁、有色、化工、机电、轻工及国防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点建设,其中,包括鞍钢、武钢、长春一汽、东北三大动力等,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60年代后期,国家克服困难,集中财力、物力,加强战略后方,搞三线建设。对兵器、航天、核工业、电子、船舶等国防工业进行了重点建设,在此期间,还进行了大庆油田会战、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刘家峡水电站、西南成渝、宝成、成昆三大铁路干线的建设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从1972年起,针对基础工业中的薄弱环节,先后从日本、德国、美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成套引进了26个建设项目,武钢一米七轧机、全国十三套大化肥装置、4套大化纤,以及电厂等一大批成套设备引进项目的建设,使我国尖端科学技术达到一个新水平,工业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80年代,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确定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一时期,以电力建设为中心,包括山西、安徽、内蒙西部煤炭基地建设,大秦铁路和秦皇岛煤码头运煤大通道的建设,以及上海宝钢一期、京津塘高速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项目的建设,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从1982年开始国家在基本建设年度计划中,从在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中选择一批骨干项目,从资金供给、物资分配、设备制造、交通运输,及设计和施工力量上给予优先安排。到1989年底,八年间共安排此类项目319个,累计完成投资2486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29%。
  进入“八五”,我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重点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一些“瓶颈”产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八五”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投资多、建设规模大、建成铁路长的大发展时期,我国第一条长达242公里的重载铁路大秦线1992年顺利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