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怎么定义的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1:35:10
记得在某本书上看过`~
密度无限大,体积为零的物体叫黑洞`1
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答案 ~~!谢谢各位~!

黑洞有体积,而且会挥发。《宇宙与人》里面介绍过,把地球压缩成一个核桃,此时地球的密度就趋近黑洞的密度,可以想像一下。

史瓦西半径(Schwarzschild radius)是任何具重力的质量之临界半径,在天文学上,当一个天体的半径低于史瓦西半径时,便会成为黑洞。而黑洞表面至史瓦西半径的范围,称为“事件视界”,所有进入事件视界的物质,包括光线,均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

史瓦西半径的公式,其实是从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而来。它将物件的逃逸速度设为光速,配合万有引力常数及天体质量,便能得出其史瓦西半径。

r=2Gm/c²

当中,

r 代表史瓦西半径;

G 代表万有引力常数,即 6.67 × 10-11 N m2 / kg2;

m 代表天体质量;

c² 代表光速的平方值,即 (299,792,458 m/s)² = 8.98755 × 1016 m²/s²。

把常数的数值计算,这条公式也可写成

r=m × 1.48 × 10^(-27)

r 的单位是“米”,而 m 的单位则是“千克”。

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公式能计算出准确结果,但史瓦西半径还需透过广义相对论方能导出。事实上,牛顿力学及广义相对论能导出相同结果,纯粹是巧合而已。

史瓦兹旭尔得解是卡尔·史瓦兹旭尔得于1915年针对广义相对论方程关于球状物质分布的解,此解的一个结果是可能存在黑洞。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黑洞是可以预测的。他们发生于史瓦兹度量。这是由卡尔·史瓦兹旭尔得于1915年发现的爱因斯坦方程的最简单解。

根据史瓦兹解,如果一个重力天体的半径小于史瓦西半径,天体将会发生坍塌。在这个半径以下的天体,其间的时空弯曲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其发射的所有射线,无论是来自什么方向的,都将被吸引入这个天体的中心。因为相对论指出任何物质都不可能超越光速,在史瓦西半径以下的天体的任何物质——包括重力天体的组成物质——都将塌陷于中心部分。一个有理论上无限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