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宋哲元是民国的名人,他对民族的贡献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6:28:30

后人为宋哲元盖棺定论,考虑到他一生的大节,仍然尊称宋哲元为抗日名将。如果只看他1933年在长城抗战中的表现,宋哲元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宋哲元是民国时期热河九任都统中最受欢迎的一个。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承德街头到处贴着“人不劳动,不配吃饭”等大标语,多年死气沉沉的承德街市为之面目一新。宋哲元还在承德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抢。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热河人民夹道相送。

1931年1月,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同年6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建军伊始,宋哲元就明确提出不打内战,枪口对外的口号,得到麾下诸将的一致拥护,蒋介石数次企图调二十九军南下剿共,都被宋哲元以各种理由推脱;其次,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使宋哲元对蒋及其国民党中央心存疑忌,这个心理影响了他以后很多的重要决策。

二十九军驻防察哈尔不到半年,长城抗战爆发,二十九军被张学良调到北平东面的冷口、喜峰口一线布防。宋哲元的二十九军装备最差,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与众不同的是二十九军士兵人手一把镔铁大刀。

在接下来的喜峰口战斗中,二十九军血战日军铃木、服部旅团,一战成名。二十九军士兵以大刀和手榴弹对抗日军的先进武器,歼敌五千,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日本《朝日新闻》评论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战后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等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来劳军,各报记者也蜂拥而至。记录二十九军的新闻电影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影院上映,电影中每每出现宋哲元的镜头时,观众们都要起立鼓掌。二十九军大刀队因长城抗战而名扬天下,作曲家麦新为此创作的《大刀进行曲》,立刻被到处传唱。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县人。幼年家贫,刻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