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2007 高一历史公开试题答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4:19:27
题目一:歌曲中的抗战史
研究目的: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领悟歌词的含义,加深对抗战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和平的感情,增强审美体验,使学生在愉悦和感动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推荐曲目:
《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
题目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研究目的:通过对毛泽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认识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缅怀伟大领袖惊天纬地的雄才大略和忧国忧民的百姓情怀。
推荐材料:
先行教材 毛泽东传记 毛泽东有代表性的诗词等。
我是吉林市的,我叫赵良玉,是一名学生,急用此问题答案,谢各位帮忙......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