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中有这样一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怎么理解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6:55:35
论语泰伯篇中有这样一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从事于斯矣.'" 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却向知识缺少的请教;有学问就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我却不计较".曾子只是说他的一个同学是这样的人,却没有做出评价.我对这种行为考虑了好久,不能理解这种行为.这样的人是好呢还是不好?为什么?

这行为的好坏主要看你持的是那一种观点,论语是儒家思想,讲究的是内敛的中庸,他们要求的是完全的谦逊不张扬,讲究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在文章中,曾子其实是在赞扬他的朋友是个真君子,能够虚怀若谷,没有争斗,是在说这样的行为值得学习,但儒学有些过分道德和理想,在现实中完全这样,并非好事~

这个人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以孔子的话来说,是为“君子”之称。当然,无论一个人再怎么有学问,也难免有不懂的地方,此时能够虚心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更是做到了“不耻下问”。但是一个人明明是满腹经纶,却装做没有学问,这点我就不以为然了,却没有符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了!有学问就是有学问,没学问就是没学问,何必明明有学问却装做没学问呢?

首先,以我个人意见来说,这个人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以孔子的话来说,是为“君子”之称。当然,无论一个人再怎么有学问,也难免有不懂的地方,此时能够虚心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更是做到了“不耻下问”。但是一个人明明是满腹经纶,却装做没有学问,这点我就不以为然了,却没有符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了!有学问就是有学问,没学问就是没学问,何必明明有学问却装做没学问呢?

好,绝对符合君子的标准.人不知而不愠,何有于我哉?见贤而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都可以解释曾子说的那一段话中那样的人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