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漂流实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1 20:41:56
证明以太不存在的实验除了麦克斯委的以太漂流实验还有别的吗?

1880年左右麦克森发明干涉仪〔后来公称为麦克森干涉仪(见图三)〕。他利用干涉仪精密的测距能力,设计实验,试图解开当时物理学界正在争论不休的「以太」(ether)是否存在的问题。依照以太理论,光是一种波动,波动之传递需要介质,以太这一假想物质就是光的介质。凡是光可通行无阻之处,包括真空及任何透明物质(透明及半透明的气体、液体及固体)在内,都应充满以太。但是问题来了:若依波动理论来计算,由於光速很大,以太的弹性系数必须大得超乎想像。果真有「以太」这种物质吗?

1880年,他在柏林大学赫姆霍兹的实验室内,根据史密特(Schmidt)及赫恩诗(Haensch)的设备加以改进,进行首次实验。但由於地面振动影响,实验结果并不可信。同一年又到波茨坦天文台做实验,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1887年麦克森在凯斯学院与化学教授莫莱(E. W. Morley)一同进行以太飘移(ether drift)实验,这就是著名的麦克森-莫莱实验(见图四)。假设以太存在并静止不动,而地球在静止的以太中运动。则当干涉仪的两臂长度L1、L2相等,光线行经两臂的时间会因地球公转速度(V)而有差异。将干涉仪旋转90度,则两臂位置对调,干涉条纹也会跟著变动。如图五所示,实验设施安置在大石块上,为了避震,让石块浮在大水银槽上面(见图五)。再让光线作多次反射,使两臂长度都是11米(在欧洲的实验,长度是1米)。他们预估干涉条纹变动约0.4条,应很容易观测到。他们在一年之内的不同季节、日期及时辰分别观测,结果除了很小的实验误差之外,并未测到预期的条纹变动。以太理论於是开始遭受质疑。他们及其他许多人后来以更精密的仪器反覆实验,结果也都相似。1900年,莫莱与米勒(D. C. Miller)装设更大的干涉仪,预估干涉条纹变动约2条,但实验量测值不及预估值的1/80。

1892年到芝加哥大学后,他继续探讨以太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假设以太存在及假设以太静止不动,但地球会携带以太一起运动。则地球运动的影响对以太的牵引(drag)效应,是否随著海拔愈高而影响愈小?

他於是在Ryerson实验室造了一座长60米高15米的大型干涉仪。为考虑地球自转及公转运动速度的影响,实验安排连续观测五天,每天在不同时辰观测4次。他预测一天内干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