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写关于中国文化史论文,朋友们指导一些内容好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7:59:46
我想写中国汉字的发展过程。提供些资料好吗,谢谢

1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春秋时期西周的金文,再发展到秦国前期使用的大篆,发展到秦始皇用来统一全国文字的小篆,直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之后盛行的楷书,并一直沿用至今。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2辅助字体

与汉隶对应的草书叫章草,与楷书对应的草书叫个草,今草也是章草的演变。至唐代,又从今草发展出狂草。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草书的特点,保存楷书的成分多,就叫楷行;比较接近草书的,则叫草行。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3汉字的演变过程的特征:

汉字的演变过程的特征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钧、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总之,楷书出现,汉字的方块化就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4偏旁:

按照汉字结构的传统学说,人们把合体字的组成单位叫做“偏旁”。用“偏旁”这一概念来解释“独体”、“合体”就是分不出偏旁来的是独体字,由偏旁和偏旁组合而成的是合体字。例如:“取”的偏旁是“耳”和“又”;“砍”的偏旁是”石”和“欠”。而“耳”、“又”、“石”、“欠”却分不出偏旁。“部首”是字典字书中为了对汉字分类排列以供查检的标目。部首和偏旁有一定的联系,字典里大多数部首都是由汉字中有表意作用的偏旁充当的。如“砍”、“磨”属“石”部,“蝗”、“蛀”属“虫”部。但是部首和偏旁毕竟不是一回事,形声字中有表音作用的偏旁不作部首,如上面例字中,“磨”中的“麻”、“蝗”中的“皇”。有一些字分不出偏旁的,就把它们起笔的笔形用作部首,如:“下”、“凹”、“年”、“主”分别归入“一”、“|”、“丿”、“、”四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