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社会思想史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8 12:11:35

去北美更直接地进入西方社会,乐此不疲地参与各种活动(主要还是非学院式的社区活动),获得更多更近距离了解西方精神、价值的机会。进入新千年后,游学范围扩大到北欧和西欧,那些曾只是在书本中遭遇的传统和理念、人物与城市在你面前质感地展开时,感受到过度抽象的知性被异域文明的感性之流软化的欣喜。所谓思想的历史,空灵的概念,其背后原来如此喧闹、笨重和琐细,才知道最初立下追求“思想的理趣和历史的韵律”的抱负是何等地天真和孟浪。漫步挪威西部港市卑尔根的海边,逗留于汉撒同盟时代的木建筑的货栈和酒店,穿越时空的历史连线不经意地弹奏出那一缕韵律,这个挪威最具全球视野的城市原是汉撒同盟造就的品质。涂尔干的石棺上凭吊者留下的纪念性物品(实际上最多的就是蓦地上再普通不过的石子),远远超过了安息在同一墓园的萨特和波伏娃,我被不解的疑惑缠绕,因我相信在一个更广的人群范围,萨特的影响远比涂尔干为大;终于我想出了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理由,时间!涂尔干为后人瞻仰的时间比萨特多了63年,以中国人的时间感,那是一个花甲的沧桑。我相信再过一个花甲,我放在墓上的一圆人民币还会留在那里,这也许就是历史的痕迹和律动吧?!在巴黎先贤祠的地下墓室我与卢梭隔着几米的物理空间,卢梭的文字、思想、气息、魂魄何曾被时间的风尘湮灭?在这间幽暗的地室,精神射出耀眼的光明,感受思想的坚韧生命,这对我何尝不是一堂西方社会思想史的现场教学?阅读思想史岂止是在图书室、档案馆?与你景仰的古典思想家在他们的墓前神交,是人生的幸事。而当我用电子邮件与吉登斯、布东、亚历山大、科林斯等人联系版权时,一切都是事先想象的。

是的,“无论在哪种情形中,别的地方、别的文化的经验都是一种最容易引起想象力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