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居安思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5:21:10

“居安思危”一词,战国时期早已有之。我国的大儒孟子曾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对此进行论证——“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又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敌国外患,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忧患也。”而唐朝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曾问他的两位大臣房玄龄和魏征:“创业与守业哪一个更难?”房玄龄答创业,魏征答守业。二人各抒胸臆后,太宗皇帝释其原由——房玄龄是与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历尽风霜军旅之苦,而魏征是与他共享天下之人,故忧其业不能守。而后,房玄龄道——上能如此是黎民之福。此事便了之。其实,守业更难,要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自我完善,要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忧患意识,否则则会将辛苦打下的江山易主,转手他人。李世民其实应是更在乎守业的,因其有一言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尽图享乐声色犬马,江山与拱手送人无异。正因为李世民有此观,才造就了极盛一时的“大唐盛世”。
而历史上君逼民反也不在少数,像陈胜吴广,天地会,白莲教,太平天国,还有似荆柯一般的死士,都是因民怨甚重,像杜甫有诗云“朱门酒肉臭,门有冻死骨”,都是因为统治阶级的贪图享乐……
而且,居安思危一词在现实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词久而远啊!

……
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