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石记功”,那个石还在吗?字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3:36:09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旧的匈奴之患。

窦宪是个皇亲国戚,但是在这点上并不能过多的指责。因为在汉朝多数领军作战的将领去领军作战都是依靠了裙带关系的,包括卫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战目的上窦宪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资本。这点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而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样,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

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永远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终为汉族融合而消失了。

柏杨有评:窦宪是皇亲国戚,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好人。但是燕然山战役对国家的确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功过是非应该分明。我们有理由去歌颂。但是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行,反不如一个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的一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