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于各位,《红楼梦》《聊斋》中写女人,看看大家的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7:49:02
在《红楼梦》《聊斋》中写女人后,好像挺有点一发不可收拾的样子,对后世作品影响很大,大谈男人不如女人--(非业内人士看法)。 我就有点迷糊。请高手分析指点下。

因为前朝小说偏重男人,而作者认为女性更能表现自己想抒发的感情。
后者的话,更多的是鬼怪,是因为虚幻世界更能折射世情百态,人情冷暖。

中国的文人从宋代开始变得颓靡不振,封建礼教的制度化、定型化和心理定势化腐蚀了大批有识之士,理学成为全社会的思想依据,宋代以后,科举考试内容开始以经义为主,否定了以诗词文赋考察知识分子的考试手段,“知识”陷入了统治阶级的思想陷阱之中。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体系,皇帝意志的执行程度取决于官员的“听话”程度,所以在选拔人才时,他们是否“听话”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标准。于是,教育成为了奴化的教育,科举选拔“强调是的驯服性,而不是独立判断能力。”思想被限制了,中国的奴化了的文人们于是只好“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就造成了书生们陈旧的思想和浅陋的见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的腐败、官宦权势的增大和蔓延等等现象的出现,许多无权无钱的书生们寒窗苦读多年,就算才高八斗也抵不过当权者的一句话;无论怎么挣扎,出人头第的日子永远遥遥无期。在唐传奇之后的小说作品中,男性角色由士人阶层向市民阶层过度,“明代以李贽、公安派为代表的一批离经叛道的文人们对传统的士人阶层的形象及其价值观嗤之以鼻,道学家,酸秀才,懵懂官僚甚至有时包括孔蒙等圣人都会成为他们奚落揶揄的对象。”处在现实与理想边缘的书生们不被上层社会所接纳,又脱离了现实的市井生活,他们只能挣扎在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里,渐渐屈服或者牺牲掉。《聊斋》作者看清楚了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形势,塑造出一系列的无能的或者有才的书生,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像马子才、冯相如、王子服等迂腐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们在残酷的社会面前是没有出路的,没能力反抗,只能逃避退缩,忍气吞声。这些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本人毕业论文中的内容,请勿抄袭,谢谢!)
而红楼梦继承了聊斋的很多思想。因为两个作者有同样的遭遇,他们都落魄得很,于是在心理上有一种男性的无奈,对社会和朝廷又极其失望,于是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异样”女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