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生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9:28:35
台湾作家

琦君是当代散文女作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的魅力从二十世纪燃烧到二十一世纪。 2001年,琦君的《橘子红了》销售10万册,她因此被选为台湾出版界的风去人物,在新世纪伊始独领风骚。 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五岁识字,七岁读唐诗,十岁读《诗经》、《论语》、《左传》,十八岁之前接受了完整的古诗文训练,诗词造指之高,现代作家难望其项背。她的作品先后多次获得台湾文艺奖、中山文艺奖等。著有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近30余种,作品被译成美、韩、日等语种出版。

琦君散文,历四十余年魅力未减,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仿佛奈何不了它们,琦君散文的艺术魅力。是一种还在继续生长着的魅力,如唤着后来者从不同的方位走近它。不必强求做诗人,却必须培养一颗诗心。不必是一具基督信徒,却必须有一颗虔诚的心,『诗心』就是『灵心』也是对万物的『爱心』。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