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的学官“教授”和“助教”哪个官位要大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8 08:28:57
古代的学官中,教授和 助教都会是七品,因为手头资料有限,哪位能解释下?
“老师”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从宋元到明清,各府(路)、州、县均设有各级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为教授,设于府(路),官为正七品。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国子监协佐博士理事的官员,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多在从七品上下。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官为正八品。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学录官为助教的协佐,官为正八品。 “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国子监的副长官,为正五、六品。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

. 一、查找了一些资料,对于教授和助教的解释: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疑问1:教授在各级教育机构工作?国子监里是否有教授?
  疑问2:助教只在国子监里工作?
  二、从而看看下面的资料:(百科)
  国子监一般设有(比如唐代):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助教六品上)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从上面的资料发现唐代:国子监、国子学里并没有“教授”这个职务。
  三、再看看宋代:(因为你的资料提到宋代)
  “教授”,原为动词,意谓传授知识;宋代以降,成为偏正结构名词,指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
  所以研究“教授”远没有“助教”悠久,从宋代开始研究就行了。
  看看宋代学官的设置与管理,你会发现,太学里有教授(仅限医学)而没有助教,按你的资料分析应该是七品。
  宋代中央官学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皆为朝廷命官。国子监所属各学与各专门学校由国子祭酒总掌各校政令,司业为之贰,总管课试斥黜教导等事务。太学的学官主要有博士10人,学正5人,学录10人,学谕20人,直学4人,掌生徒簿籍,并稽查出入。律学设博士2人,掌传授法律及校试之事,并设学正1人。武学设博士2人,掌以兵书、弓马、武艺训诱学者,又设武学学谕2人, 协助武学博士。医学在宋时始置提举判局官及教授1人, 崇宁间改隶国子监,置博士、学正、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