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河北阳原县小长梁遗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4:26:41

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北500米,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等发现并进行发掘。发现石器1000余件,属于小石器传统;山土的动物化石有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其地质年代为距今136万年。小长梁遗址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
  探讨小石器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长梁遗址作为我国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1935年,法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步日耶来到中国,目的是想寻找亚洲的古人类化石,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被称为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组”地层的下部采到一块石头。经他研究,确认为石器--“粗糙的手斧”。同时,他还观察了与石器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他认为其中有些骨骼有人工打击的遗迹,有些兽骨的额骨也残留着人工工作过的痕迹,有的鹿角,像是人工有意识地制成匕首。于是他将这些材料整理成一篇论文,发表在法国出版的古人类学杂志上,文章中推断,当时泥河湾一带曾经生活过北京猿人,甚至更早的人类。但是,在步日耶研究上述材料的同时,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也在中国看见过这些标本,却不同意步日耶的论点,认为不是人工的痕迹,写了一篇发驳的文章,也同时刊登在同样的杂志上。这两位专见的争论,曾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但由于一时之间找不到更多的材料参加讨论,这件公案也就慢慢地被学术界遗忘了。

  直到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两名年青的研究人员沿桑干河调查旧石器遗址,在泥河湾之西700米的下沙嘴“泥河湾组”的粗砂层内找到一件具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器。与其伴生的动物化石有一件相当完整的纳玛象化石(更新世晚期的象类化石)。此后,又进行核对性发掘,在不远的同一层位中找到数件小型长薄石片和若干曾经人工打击但尚未成型的石器,伴生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马,驼鸟,鼠,兔等。这些发现,带来一场争论,问题不在于石器的本身,人们肯定这些石块是真石器,但与石器伴生的动物群时代较晚,无法肯定这批石器是比北京猿人更早的类型。不过,另一些人则认为,在华北地区寻找更早的(比北京猿人还早)人类活动的遗迹,并非出于空想。 1978年8月21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第四纪组的研究人员又进入泥河湾盆地考察,于阳原县官村附近的小长梁找到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旧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