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关于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3:58:56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
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这一句怎么解释?是去掉‘荆’字和‘人’字,变成‘遗之,得之,又何索焉’ 还是变成‘荆遗之,荆得之,又何索焉’?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
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荆楚人丢失了弓,并不去寻找,(人家问起德时候,他)说:荆楚的人丢了东西,又被荆楚的人得到,这没有损失啊!何必去找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这个荆楚人不够有大局观念,太局限于荆楚,所以说,把荆去掉,老子知道了这件事和孔子的评价之后,说,不如把人也去掉。所以说,老子才是最心无所挂的人。

稍作一下分析:

这个荆楚人实际上潜意识里是把整个荆楚当作一个大家庭来看待的,他的肚量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而到了孔子这里:有人丢了东西,有人捡到了它,这没有损失啊!这话这样子理解没错吧,孔子认为他的心里装着全人类,可谓伟大之极,实际上,这件事的意义却不是如此的,而是,孔子潜意识里还对丢去的弓念念不忘,有人丢了东西,有人捡到了它--那要是没人捡到呢?又当如何呢?孔子对自己的弟子的行为都要刨根问底,那如果是孔子本人丢了这把弓,虽然他会说“人遗之,人得之,又何索焉?”但他肯定会念念不忘,继而派出他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去探寻一下,到底有没有人“得之”呢?如果有人得之了,他才会说“尽善矣”。可见,孔子的心里其实是对失去的弓耿耿于怀的,而那个荆人,丢了弓以后,早就抛诸脑后了。

再来看看老子的:“遗之,得之,又何索焉?”到了老子这里,才是真正的抛诸脑后--丢了也好,得到也好,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又何必寻找呢?老子的意思是,这把弓丢了也好,没丢也好;捡了也好,没捡到也好,它们又有什么值得劳神呢?可见,老子才完全做到了心无所挂。

因此,我们可以论断,那个荆人也是有境界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其修为也不简单。而孔子之所以被老子给安在我所说的境界的最底层,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这里有作秀之嫌,而且是画蛇添足,蛇被添了足之后,已经不是当初的蛇了,是以老子特别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