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商品贸易与图书贸易的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2:55:22
500以上

图书贸易的属性问题
书业改革之初,对于图书产品的属性问题争论很大,而且观点比较对立,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图书是不是商品这一点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争论已基本平息,得出了一个共性的结论,即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如罗紫初等人的著作[6]对这一问题作了全面阐述。90年代中期,各书业企业更大限度地进入市场,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书业企业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图书产品的属性问题又引起了一轮新的争论。这次争论的焦点则主要集中在图书是一般商品,还是特殊商品,即在商品之前是否需要加上“特殊”二字。一种观点认为图书是精神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商品属性只是出版物属性之一,而非本质属性。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图书就是商品,而不是什么特殊商品,“过分强调图书商品的特殊性,这不利于图书发行和流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图书商品的特殊性,其实只能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和体现方式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商品都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再特殊还是商品。”[8]第三种观点认为图书的商品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雷鸣[9]、戴兵[10]、罗紫初[11]等都撰文对此进行了阐述。90年代末,图书的商品性开始得到业内人士的共识。王益在他主编的《图书商品学》中对图书的商品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首先要注意出版物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同时要注意出版物作为商品出售而产生的经济效果。’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肯定出版物的商品性。”“出版物是商品又要防止商品化”,“所谓商品化是指单纯经济观点、单纯利润观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 [12] 。王先生对图书商品属性的充分肯定博得了出版学界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