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是怎样分类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2:53:22
谢谢

我国现代职业分类

依据法律的规定,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职业分类理论研究与实践,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而形成了我国的职业分类体系。我国职业分类体系的建立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迈向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等一系列举措,将促进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现有的职业结构划分为8个大类、 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业)。 除去起延续功能的“其他”职业,实际职业总量为1496个,分属“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商业及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以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8 个大类。其中,除未分类的“军人”以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外,职业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共计1119个职业,占实际职业总量的74.8%,职业数量最少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共计25个职业,占实际职业总量的1.67%。
从我国现有职业结构看,职业的分布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技术型与技能型职业占主导。占实际职业总量74.8%的职业分布在“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大类,这一大类的职业分属我国工业生产的各个主要领域,从这类职业的工作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是以技术型和技能型操作为主;第二,第三产业职业比重较小。三大产业中的职业分布以第二产业的职业比重最大,广义的第三产业的职业仅占实际职业总量的10%左右;第三,知识型与高新技术型职业过少。现有职业结构中,属于知识型与高技术型的职业数量不足实际职业总量的3%, 即使考虑到受保密因素等影响,这一比例仍然很低。
上述我国职业现状的分析虽基于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或许因分类原则及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但从总体上,它客观地显现出我国职业发展的轮廓。
职业结构的现状客观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正经历由低水准向高水准的过渡,产业结构的变化正由第一产业占优势的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比重演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转化,制造初级